嗨,欢迎访问苏州科技大学干部培训教育网站!服务热线:400-072-5559。
当前位置:干部培训教育网> 苏州科技大学> 党史知识> 王幸心:修复书画40年
栏目
培训动态
机构新闻
时政要闻
党史知识

党史知识

王幸心:修复书画40年

发布时间:    浏览次数:140

泛黄的报纸里包着残破不堪的古画,零零碎碎不下百片。然而,就是这样一堆纸片,经过王幸心近2个月的修复,重现光彩。他每年修复数千幅作品。

王幸心今年65岁,1979年,他到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工艺美术厂工作,接触到了裱画这门手艺。他跟着师傅练习基本功,学习纯手工操作的苏裱工艺。



入门容易登堂难,不过好在年轻的王幸心勤学好问、多看多想,即便下班后,他还经常琢磨手上功夫直到半夜。动手之前,他一定会想好先做哪步。纸张是否要先浸水,或者先垫好哪种纸,每一步都有窍门。“一开始也是要出洋相的,全是靠经验积累。”王幸心说。

有一次,一家文物商店店主送来一幅据说是赵孟頫的字画。王幸心一看,纸张都能拔出丝来了。店主十分焦急,拜托他一定要“救活”这幅字画。王幸心潜心修复,用毛笔填浆,拉直纸张,全部工序完成大约用了20天。还有一次,有个文物商送来一副邵松年的八言对联,纸张已经像旧木筷一样发脆了,手捧起来,就松散脱落成纸片,简直可以用“面目全非”来形容。但王幸心细致,他在底下铺好一层尼龙纸,把零散的对联小心拾起、逐片拼好。浸水两天后,再用自制的浆糊刷上去。

每每接手一件需要修复的书画,王幸心总要先看破损程度,再决定如何裁剪,如何处理画芯,如何把作品还原到本来面貌。最麻烦的是接缝,因为纸张受温差影响会伸缩,所以他夏天工作的时候空调都不开,只开电扇,否则刚接好的缝会裂开。他根据纸张的纹理、色差,决定选择何种材料来托芯。有的画作颜色残缺,就要找相对接近的颜色补色,要上色三遍以上才能基本与原作接近。再是浸水,揭裱。浸水就是水闷法。传统工艺裱画都用浆糊,浸水就是用排笔或鬃刷蘸水到画作上,把原来的浆糊“闷”醒还原,这道工序要等24个小时以上。“闷”醒之后,作品正面用毛巾清洗掉污渍。王幸心说,老的书画创作时都用研的墨,十分鲜亮,不会化开或者褪色,因此可以清洗。而如今常用的墨汁则不行,容易出现走胶的情况,导致墨化开。揭裱过后,要做接笔,裁剪要尽量保持原来尺寸,做立轴与做镜框又是不同的做法,还要镶接、复背,都是十分专业而且耗费力气的精细活。“现在市面上大多是机器裱画,虽然省时省力,但做不到手工的细腻,用材也不及。”王幸心说。

这么多年来,他修复过的书画千奇百怪。有的由于保存不当已经“青霉绿烂”,他要先把霉菌洗掉;有的之前装裱时被清洗过头,墨都不鲜洁了,作品也就失去了灵气。在王幸心看来,修复装裱只是打扮,作品才是关键,不能只看外表,而要看作品的实质。王幸心还练就了一双“火眼金睛”,善于辨别画作真伪,眼力毒辣的他可以光看作品背面就知道真伪。如果是不甚熟悉的作品,他可以通过看“纸性”来判断,是真旧、假旧还是快速旧、做旧,一看便知。

上一篇:无

下一篇:两封特殊的苏区廉政回信

【声明】网站文章及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,若有侵权请联系400-072-5559删除。